近年来,我局通过经济责任审计、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等工作发现,市属国有企业在资产管理中存在确权工作困难、存量投资低效、权责界定模糊等问题,直接影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。本文从审计视角梳理核心矛盾,提出系统性解决思路。
一、产权界定梗阻:历史遗留的“糊涂账”
受政企分离不彻底、产权交割程序缺失等历史因素影响,部分资产权属证书缺失,导致产权关系模糊,这不仅易生纠纷,更阻碍日常管理。但审计提出此类问题后,企业整改起来却异常困难。档案资料遗失、交接手续不规范等问题普遍存在,追溯资产来源需耗费大量行政资源,整改成本过高导致确权工作迟滞甚至搁浅。
建议对于因历史原因导致产权证书无法办理的情况,有关部门应出台特殊政策或成立确权专班,对争议资产采取“一事一议”机制,通过司法鉴定、权属公示等方式加速确权。对无争议但手续不全的资产试行“承诺备案制”,允许企业先行盘活利用,后续补齐手续。同时探索数字化赋能动态监管,建设全市国有资产信息管理平台,整合工商、税务、不动产登记等部门数据,实现“一资产一档案”电子化追溯,提升管理信息化、动态化水平。
二、 投资效能低下:低效资产的“沉睡”困局
在对国有企业审计过程中,我们发现存在部分存量投资“僵尸化”的问题。部分历史投资项目长期亏损且无战略价值,但企业因顾虑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指标或担心追责风险,倾向维持现状,不愿计提减值或退出清算,导致低效资产长期占用资金。
建议制定低效无效资产认定标准和退出程序,对连续多年亏损、无技术壁垒或战略价值、前景黯淡的资产强制启动退出程序。同时优化考核容错制度,明确因行业周期波动、政策调整导致的投资损失可申请免责,但需提供完整决策痕迹(如可行性研究报告、风险评估记录等)。对失职渎职造成的损失,要依法严肃追责问责。
三、监管权责错位:委托链条的“拧紧”难题
优化国企布局有利于集中资本投向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,提升资源配置效率。但审计发现在国有产权划转过程中,由于划入方缺乏专业监管能力,通常采取委托原行业主管部门代管,造成股权和管理权分离。这易导致监管重叠或真空,如国有资本收益上缴由谁监督就缺乏明确要求,同时多重监管主体采用不同的监管标准和指标体系,加重企业负担。
建议出台委托监管方面的相关政策,清晰界定委托方、受托方、被监管企业三方权责,避免出现多头监管、重复监管或监管漏洞。(赤峰市审计局 杨玉莹)